5月28日,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2021-2022年媒介文化论坛”在云端顺利举办。传媒学院院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史晖教授担任“日常生活的媒介化和景观化”分论坛主持人和评议人,单永军、奚路阳、戴海波、周浒等4位教师参加论坛并作发言。
单永军以《诗词纪录片的跨媒介研究刍议》为题,从跨媒介的视角分析了诗词纪录片作为诗词与纪录片跨媒介融合产物的核心路径:通过发掘和探寻诗词的故事,建构丰富的故事世界;通过叙事结构和叙事话语的创新,实现中国诗词的跨媒介表达;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延展,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诗意。
奚路阳以《短视频米姆式传播:行动逻辑与社会文化意涵》为题,借助“米姆”这一参与性网络文化分析的重要概念,对短视频米姆式传播的行动逻辑与社会文化意涵展开讨论。他指出,短视频米姆式传播在其行动逻辑上,既源于满足个体认同和群体情感连接的需要,也有着技术成本与文本设计成本的考量,更是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和对原创性风险的规避;同时,这一传播方式也与社会文化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连接的关系,在促进文化的创造性、多元化发展以及参与公共话语建构方面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意涵。
戴海波以《“泛媒化”视域下理解媒体深度融合的四个维度》为题,从“媒体”角度切入,分别以“媒介化”、“再媒介化”和“去媒介化”来探析媒体融合的技术逻辑、内容逻辑和认知逻辑。论文指出,媒体融合是以“媒介化”为其前导和基础的,没有“媒介化”作为技术支撑,媒体融合就会失去依托和源动力。而“再媒介化”是“媒介化”的补充和延伸,聚焦于媒体融合的内容维度,通过“内容调试”的方式把不同媒体的信息传播和表现逻辑进行融合,从而实现跨媒体的融合叙事。
周浒以《历史的微声:论短视频媒介的日常生活史价值》为题,从影视史学与历史社会学等学科视野出发,在对短视频媒介的内容形式、生产模式、传播手段和叙事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短视频作为“有意义的文本”,能够丰富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拓展研究的史料载体与类型。他认为,日常生活史研究者需要立足短视频文本的史料搜集、整理与考订,捕捉、解码短视频文本中的日常生活史微风,体察时代之脉搏,倾听民众之心声,洞悉社会之变迁。
在疫情期间,传媒学院坚持开展系列学术活动,有序推进学术交流,除搭建平台,定期举办“传媒学术云讲堂”之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论坛。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是国家民政部注册的、国家广电总局主管的,由全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国家一级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作为其下属专业分会,致力于研究分享媒介文化和新媒体文化,围绕当代媒介文化的前沿理论和热点现象,打造不同学科共同交流的学术共同体和学术平台。
文/奚路阳 图/奚路阳 编辑/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