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传媒学院暑期“三下乡”:“乡”遇非遗,文化兴农

发布者:谭诗嘉 王诗雨 冯紫仪 庄大正 刘甜芳 [发表时间]:2018-07-12 [来源]:传媒学院 [浏览次数]:

为顺利推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进程,引领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7月7日—11日,传媒学院实践团分别前往淮安市新安小学旧址、福音女子小学旧址、淮安洪泽区水釜城以及宿迁沭阳县钱集镇,体验乡土风情,邂逅阅读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传承传统文化,助力生态农村新发展。

巡礼阅读遗存,延续爱阅情怀

读名篇见字如面,话历史思古抚今。学院第一站首先前往新安小学旧址,祭拜小学校长汪达之墓碑,静思默哀,鞠躬致敬。细雨绵绵中寄托浓浓哀思。拾级向前,学院在路人的引导下与不断的摸索中找到福音女子小学旧址。该旧址由美传教士林亨理、林喜美筹建,如今深藏在河下古镇的小巷中。雨势不断加大,沿檐而下,冲湿了志愿者们的衣衫与发丝。在屋檐下,志愿者们重操经典雅乐,合诵文化名篇《弟子规》。

寻访阅读遗存.jpg

镜头记录非遗 传承文化之光

每一个非遗都蕴含一个故事,记录一段历史。第二站,实践团的同学们也来到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畔,号称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水釜城内,寻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董风草编,记录非遗的故事。董老先生十分好客,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并邀请同学们一起学习。各式各样的花鸟鱼虫惟妙惟肖,墙上的草编汉字更是惊艳,展示着深厚的编织功底和极高艺术成就。实践团的同学充分利用专业特长,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制作到产品的成型,镜头都记录下了这些岁月积淀的文化财富,对于曾经的董老先生来说这是养家糊口的手艺,而对于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这是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心系留守儿童 守护乡村生态

体验乡土风情,助力农村发展。第三站,团队来到钱集镇,参观当地效佐村乡情厅、乡情馆,并前往村庄的留守儿童辅导中心,手把手与孩子们一起“夏日彩绘”,董风先生为孩子们带来了草编的“蜻蜓”、“蚂蚱”等小礼物,并亲手教授草编的技艺。接着,团队走进宿迁沭阳同轩工艺品有限公司,参观工厂,欣赏现阶段成品。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团队指导老师侯美玲与厂长胡义朝、销售部经理尹彦娜洽谈合作事宜,推动社会实践和“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的深入发展,并举行了授牌仪式。团队成员带着同轩工艺品进村,向村民发放生态保护传单,讲解展板,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宣讲结束后,团队前往沭阳绿植电商产业园和达之康多彩苗木基地,参观多肉植物,了解苗木种植技术。

董风先生进行草编教学.jpg

传媒学院实践团队与留守儿童中心合影留念.JPG

在苗木基地绿色的景致中,“三下乡”社会实践圆满落幕。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了解民情体察农村生活的艰辛,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对农民的感情,增长了才干,磨炼了品格和意志,树立起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在今后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谭诗嘉 王诗雨 冯紫仪 图/庄大正 刘甜芳 编辑/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