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工作 >> 团学新闻 >> 正文

【传媒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五】——台湾辅仁大学顾正萍教授淮师畅谈电影与文学

发布者:王丹 毛士雪 张唯倩 顾燕 [发表时间]:2014-11-29 [来源]:传媒学院 [浏览次数]:

11月28日下午,台湾辅仁大学教授顾正萍走进传媒大讲堂,在B3-406为全院师生作题为《电影与文学》的精彩讲座。传媒学院院长史晖主持讲座。

顾正萍以“电影——不纯的艺术”引出讲座主题,并着重阐释了电影与舞台剧的渊源。她指出,电影的“不纯”主要在于其同时融合了“戏剧性、诗性、叙事性、造型性、音乐性”等诸多元素,从而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西方称之为“第七艺术”。为了使师生更好地理解电影在“戏剧性、诗性及散文性”方面的体现,顾正萍准备了《沉默》、《乡愁》、《光阴的故事》三部电影,采用边播边评的方式进行实例解说。“法国电影《沉默》充分利用场景调度将姐妹间的矛盾转化为镜头语言,且因其多数场景于室内拍摄,所以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电影舞台剧般的冲突。”而《乡愁》则将“隐喻、换喻、象征”等诗性手法融入电影,其对意境的过度塑造导致此类电影台词较少,同学们纷纷表示观看这些电影难度较大。“与前两者不同,散文性电影通常采用白描式手法展开,事件与事件的因果联系并不紧密。”顾正萍解释道。

讲座进入第二部分——电影中的文学性与电影的文学性。顾正萍用概念界定两者的不同之处,并提醒在座同学加以区分。她认为,电影的文学性在电影中具体表现为影像转化为意向,如时间的流逝可通过电影语言“钟摆声”或“光线的移动”。

顾正萍着重讲述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文学艺术。她以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从“叙述性语言的引用”和“非叙述性语言如何改编”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般说来,小说中的非叙述性语言包括评论性、哲理性的语言,在改编成电影后一般都会被删除。”顾正萍总结。

电影的语言文字符号与影像符号是讲座的最后一部分,顾正萍主要向师生阐释了语言文字在影像中的重要作用是定锚和转驿,定锚使影像表达趋于简单而转驿能推动剧情发展。

讲座后,顾正萍教授与在座师生展开交流互动。

DSC_0002.JPG

DSC_0006.JPG

IMG_8551.JPG

IMG_8532.JPG

(文/王丹 图/毛士雪 张唯倩 顾燕 编辑/王丹)